大姚

招商网

大姚招商网  >  大姚招商动态  >  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初步构想

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初步构想

| 招商动态 |2016-12-1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地处滇川交界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元谋县,自古有“扼川蜀之锁钥,控滇北之樊篱”之称。在全县26个民族中,傈僳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数的8.7%,是楚雄州十县市中4个傈僳族(“直过民族”)聚集区之一。境内的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需易地搬迁安置才能克期实现脱贫发展目标。本文结合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际,对元谋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提出初步构想。

一、基本情况

(一)傈僳族简述。傈僳族,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组成部分。据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元谋系列丛书——《元谋民族风俗与文化》载:傈僳族,古称施蛮、顺蛮、裸苏等,属百越系统民族群体。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的祖先是古代生活在西北的游牧民族氏羌族群中的一支,后南迁到现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叶,“傈僳两姓蛮”逐渐兴起,到了10~12世纪逐渐强大。14世纪以后,古文献和地方志中陆续出现了关于傈僳族的记载。公元1549~1584年,大批傈僳族群众不堪土司压迫,在头人“木必扒”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部分则向北进至金沙江沿岸,这就是进入现姜驿地区最早的傈僳族居民。17~19世纪,傈僳族又被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迁徙,一部分向西进入德宏、临沧等地,另一部分沿金沙江南迁到元谋、楚雄等地。《康熙元谋县志》载:“裸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又为倮儸。”记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傈僳族即在元谋居住。乾隆《华竹新编》作“傈僳,亦名倮苏。”《光绪元谋乡土志》载:“傈僳,亦名倮苏。本来世系无考。现在户口十余家,散居近山村落。其风俗挟刀好斗,遇仇相屠。”新中国成立前,傈僳族群众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生活极为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傈僳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别采取“直接过渡”和“和平协商土改”政策,使傈僳族群众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傈僳族群众生产得到发展,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傈僳族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外国传教士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傈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傈僳族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并在傈僳族地区普遍推广,深受傈僳族群众欢迎。

(二)“直过民族”简况。据相关资料显示,云南境内的“直过民族”有9个。即: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和佤族。分布在13个州市的58个县市区,主要聚居在271个乡镇的1179个行政村,总人口232.7万人,贫困“直过民族”总人口约66.75万人。楚雄州境内的“直过民族”主要是傈僳族,分布在元谋、武定、大姚和禄丰4个县,主要聚集在13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总人口49486人。其中:贫困乡镇9个,贫困行政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14人。元谋境内的“直过民族”主要是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姜驿乡、江边乡和平田乡的12个村委会、82个自然村,总人口18807人,占全州“直过民族”人口总数的38%。其中:贫困乡1个,贫困行政村2个,贫困户1455户、5460人,占“直过民族”人口数的21.65%。

(三)项目区简况。位于元谋县城南部、老城乡集镇北部的甘塘片区,距县城约4公里,隶属于元马镇和老城乡辖区,面积约1.5万亩,平均海拔1100米,属低坡丘陵地貌,可耕作土层较厚,光照充裕,是元谋实施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移民的集中安置地之一。其中南片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北片区是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占地约0.75万亩,搬迁农户约1000户、4000人,涉及姜驿乡和江边乡的7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项目区规划实施公共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公共服务建筑、点外基础设施和农田造地、水土保持等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约7亿元。

(四)背景意义。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按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落伍,不能让一名贫困群众落下要求。抢抓“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机遇,以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为支撑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键所在和责任担当,对实现元谋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二、困难问题

(一)项目起步艰难。按照《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要求,甘塘片区在规划前无任何基础实施建设,水、电、路和土地整治等全部基础设施都需要配套建设。

(二)各种差异较大。一是因工业发展缓慢而导致地方财政运行极为困难;二是非政策性贫困县因素导致可争取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有限;三是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傈僳族群众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三)贫困程度较深。县境内的“直过民族”长期生存在半封闭环境,生态环境恶劣,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全县1455户“直过民族”,因病致贫307户,因学致贫123户,因灾致贫304户,缺少耕地65户,缺水201户,缺技术111户,缺劳力185户,缺资金98户,因交通落后117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68户。

(四)脱贫任务艰巨。元谋是楚雄州建档立卡“直过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至2015年末,全县有“直过民族”18807人,占全州“直过民族”人口总量的38%。保障“直过民族”克期脱贫发展任务艰巨。

(五)传承形势严峻。一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在各民族之间融合发展的同时,傈僳族传承文化已逐步被同化;二是傈僳族语言基本以口语方式相传,随着人居环境变化将存在失传危险。

三、优势条件

(一)前提条件。按照发展规划,甘塘片区约1.5万亩土地,主要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和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23个自然村中,有17个是傈僳族村寨,加之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对象多数是傈僳族,具备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前提条件。

(二)区位优势。元谋属于“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昆明、大理、丽江等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范围,是云南“出滇入川”的重要门户和昆攀楚文化旅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县境内绿色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随着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和全域旅游发展提速,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基础更加殷实。

(三)政策保障。《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关于印发“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及“直过民族”优惠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搭建了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政策平台。

(四)项目支撑。“十三五”期间,元谋县将全力推进扶贫和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土地占补平衡、县城环城道路等系列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对整合资源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防灾减灾。元谋属金沙江峡谷断裂带,地质灾害频发。如2016年9月17日发生的“元谋‘9·17’特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成昆铁路、县城至江边乡达四川会理的省际公路中断、民房损毁和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未统计铁路损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甘塘片区的23个村组中,就有15个属于地质灾害点。各级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力度。

(六)产业优势。元谋是云南省首批30个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县之一,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已取得斐然成绩。加之元谋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将打造成为云南远古历史文化第一名片、国际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对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提供了产业发展支撑。

(七)协作共建。占楚雄州“直过民族”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元谋县,主动寻求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与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元谋县傈僳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提供文化咨询支撑。

四、发展构想

抢抓脱贫攻坚战略机遇,依托县境内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配套、农业发展改革、特色产业建设及甘塘片区资源厚发优势,采取“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特色集镇+乡村旅游”的新发展模式和政银、政企合作方式,举全县之力进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建设,在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示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乡村旅游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示范、新能源建设示范“八个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从创意策划、品牌定位、规划实施、文化植入和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重点打造,促进项目区在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要素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实现新跨越,全力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助推元谋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族团结繁荣进步。

五、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第一,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是精准脱贫、奔向小康的有效途径。傈僳族群众长期生存在相对封闭落后的人居环境,虽然条件艰苦,但却传承着优秀文化和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通过易地搬迁改变人居环境开拓全新的增收渠道,是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第二,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傈僳族群众。在跨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易地搬迁安置,让傈僳族群众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进入特色产业+特色集镇+乡村旅游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劳作向全新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率先实施跨越发展的新的“直过民族”。第三,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是保护传承傈僳族优秀文化,实现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现实需求。在全县26个民族中,傈僳族占总人口数的8.7%。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是有效推进傈僳族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重要措施。第四,各级干部群众要从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度,筑牢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有为有位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基础,始终把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发展自信,提升工作自觉,主动思考、善抓机遇,强化责任、担当有为,彻底转变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细化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加快形成各级有任务、干部有责任、群众有担子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思维,超前谋划。以建设“八个示范区”和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为目标,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区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以傈僳族文化为底蕴,突出规划的法定地位,优选规划编制单位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让贫困群众尽快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大局,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一是要突出发展融合。将甘塘片区作为县城连接老城乡集镇的特色功能区,纳入县城向南拓展规划蓝图。即:按照县城商贸服务核心区→甘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服务中心区→连接老城乡集镇(原元谋县老县城)的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将新老县城连接起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与水电移民相融合。甘塘片区涉及到扶贫和水电两项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移民,通过科学谋划和精准对接,使两个项目的基础设施设备衔接配套互补、地面建筑风格风貌协调统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等互联互补,近期保障脱贫攻坚和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远景满足特色县城及集镇发展需求。三是要注重统筹协调。针对项目区的东、南、北部地区均有原住村庄实际,要从远景发展角度,统筹好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共同发展目标实现。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当前要突出精准扶贫,围绕规划抓实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生活设施、配套设施等项目特别是民居建设工作,在克期解决好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问题的同时,着力改革创新,突出文化、产业与城镇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好“中国傈僳族第一村”。

(三)统一步骤,全面落实。根据《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甘塘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规划期为2016—2025年。为确保搬迁群众在2017年10月前实现入住新居发展和早日打造成“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一是要按照“民俗农庄、生态热坝、争创第一”的功能定位、“四心、一轴、两带、多节点”的功能结构、“三心、两带、多节点”的景观结构,突出策划统筹好工作步骤。第一步,以克期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与发展为目标,抓实特色民居建设与土地整理开发等工作。第二步,以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为目标,着力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工作。第三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广泛收集和深度挖掘整理傈僳族优秀文化,保障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需求。第四步,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目标,着力“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策划、包装、品牌打造和外宣等工作,让国内外的傈僳族群众都知道自己有个“新家”在元谋,其他民族知道元谋有个“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二是要按照《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甘塘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新村规划》等,抓实特色集镇和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特色集镇建设:围绕“打造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傈僳族文化展示中心(游人中心)、民俗休闲服务中心及生态田园体验中心;滨水生态景观带和多彩果林沟,沿滨水地带打造滨水休闲绿廊;社区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各个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结构,细化项目实施内容,打造中心特色集镇,带动特色村寨发展。特色村寨建设:统筹项目区的村庄和产业发展资源,以多彩果蔬生产基地为生态本底,傈僳族特色为依托,形成四季多彩本底中的傈僳族特色村寨集群;以新型生态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构建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傈僳族民俗文化展示园、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体验园。三是要打造特点亮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为目标,着力传统项目和特色塑造。传统项目包括:生态农家乐;打造特色客栈,周末休闲度假,推广开展民俗,吃住一条龙;餐饮娱乐,特色美食,棋牌、酒吧、零食;生态无公害农产品销售,时鲜果蔬采摘体验销售。特色塑造包括:多彩采摘林,结合林下生态景观,开展特色果蔬采摘、采摘比赛等体验项目;滨水休闲,滨水观景台、滨水酒吧、滨水休闲街;民俗特色展示,民俗风情街和傈僳族文化展示中心。

(四)多措并举,确保成效。一是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要深入贫困村组和农户,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解疑释惑,让群众明白“为啥建、为谁建,建什么、谁来建,谁来管、怎么管”,解决“要我建”与“我要建”问题。二是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措施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以主人翁的态度、决心和行动投身于特色民居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消除“等靠要”思想。三是要压实责任。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各级相关部门,做到有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和领导协调指挥,有专职的人员具体抓落实,形成任务完不成干部不脱责的高压态势;实行单位和干部职工包村、包户、包人、包思想、包协调、包动迁、包稳定、包发展的“八包”工作制度,做到包保目标不实现,单位和干部不得脱钩。形成县级统筹协调负责,各级各部门齐抓共建共管的工作格局。四是要加快建设进度。针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实际,在确保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发扬只争朝夕、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精神,严格按照投资规模、建设期限、合作方式和合作条件等要求,大力发扬“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的“四干”精神,抢抓进度、狠抓安全、严抓质量,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克期实现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发展目标。五是要加强团结协作。要按照项目建设及其工作要求,科学制定部门工作及项目建设方案,建立健全推进工作的机制、制度和措施,形成统一规划、分块实施、同步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成效的工作格局,坚决杜绝推拉扯皮现象发生。六是要强化监督检查。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竣工验收制、合同管理制和公示制的同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工作组,不定期深入一线监督检查,强化督促整改,及时纠正违规问题,有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七是注重档案工作。将工作中形成的文字、视频、影像等资料进行完整收集整理,建立健全完备的档案资料库,为决策、宣传、验收、审计和查阅等提供完善的档案资料。

(五)精心设计,统筹实施。按照《云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导意见》等要求。一是要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地面建筑项目选址及地质勘探等情况,对新村庄的风貌布局和民居建筑风格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特别是民居建设,要以傈僳族文化为底蕴,按照打造“新房新村、功能齐备、彰显特色、生态文化、安全舒适、宜居宜业”等要求,在落实统一选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公共设施配套的“五统一”和“厨卫入户,人畜分离”要求前提下,根据宅基地地质和建筑风貌等情况,引导群众科学选择“钢构、框架、砖混”房屋建筑结构,确保构筑物质量安全。二是要选择建设方式。在借鉴成功经验基础上,坚持统规自建原则组织农户自主建设,各级负责政策落实和外观特色风貌、质量安全管控等工作,坚决杜绝大包大揽。三是要在群众自愿基础上,将搬迁村组中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发展技能和愿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党员户,在项目核心区集中安置建房,并从政策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实现率先发展示范。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引导群众自愿组成联合建房小组建房,在减缓临时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压力的同时,节约建房的人财物力投入。四是要保障建材供给。在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引导建房户采取定点采购、团购等方式,采购质优价廉且保障有力的建材,杜绝使用伪劣建材,达到节约成本保障安全目的。五是要抓实前期工作。加快以土地平整为主要内容的“三通一平”工作,保障民居、教育和医疗等项目设施提前开工建设,克期投入使用。

(六)注重产业,培强基础。随着我国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元谋将同全国一样面临着“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逐渐品牌化、农民获得补贴会越来越多、农业一体化服务会得到完善”这五大发展趋势。一是要紧紧围绕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标,彻底转变既往按“等高线、梯台式、小地块”的耕地改造模式;采取“大面积、连片式”实施高标准改造,使其满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需求。二是要盘活耕地资源。针对搬迁群众生产种植技能低、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和新开发土地耕作技术要求高等实际,引导群众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将耕地通过入股、合作、经营权流转等方式进行规模化经营,合理规避生产种植市场风险,获得地租(股权)、务工等收入,让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措施尽快变为现实。三是要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深挖傈僳族的民居建筑、传统饮食、服饰、婚俗、语言等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传承和开发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特别是在新民居建设中,可复制一部分傈僳族特色民居到新村寨,让搬迁群众留得住乡愁,致富有盼头。四是要将傈僳族文化贯穿于乡村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在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及产业发展中充分彰显出其文化魅力,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五是要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将“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主动融入到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中,让游客在饱览元谋特色文化和美景的同时,了解元谋“直过民族”的发展变迁,品味多姿多彩的傈僳族文化、品尝傈僳族特色美食、体验傈僳族民俗,把“中国傈僳族第一村”打造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促进民族和谐的示范项目和国内外知名的傈僳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六是要着力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科学布局功能区,聚全县上下之智、集社会各界之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秀、菜鲜、果甜的绿色人居环境。

(七)拓宽融资,破解难题。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及相关要求,坚持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和运营,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不断拓宽招商方式和途径,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二是要加强政银、政企合作,争取政策性银行信贷和企业资金支持。可结合特色集镇与乡村旅游招商;耕地开发整理与绿色产业发展进行招商。积极探索PPP、EPX等新型运作模式,在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中运用。三是要重视抓好项目的策划包装,通过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一批具有创意和卖点的好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投资建设运营。四是要强化资金整合。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强化各级各部门间的沟通衔接,全力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要着力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健全项目资金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防项目资金脱离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及人员安全。

(八)扩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依托内涵丰富的傈僳族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源,从实现跨越发展角度,通过“六个一”模式:一个懂傈僳族文化传习所、一部形象纪录片、一本书、一首歌、一个舞蹈、一个节日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国内外傈僳族同胞都参与到寻根问祖过程中,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元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卖点。二是要突出如何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绿色产业+特色集镇+乡村旅游,让原来的“直过民族”成为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的“直过民族”进行重点宣传。三是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现代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把项目区打造成为融资建设发展的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典范区、中国傈僳族文化旅游首选地,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之路。四是要围绕“搬得来、宜居住、可持续、能致富”目标,把傈僳族标识、歌舞、建筑、民族风情等元素有机融入,大到房屋建筑风格,小至路标,都要烙上傈僳族文化的符号。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要吸纳全国傈僳族的民族文化,推出特色鲜明、丰富完整的傈僳族文化系列产品,最终形成文化产业,使移民的生存发展有可靠的保障。加强傈僳族文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把村寨里的民间艺人整合起来,把外出打工的人吸引回来,传承并展示傈僳族文化,游客从中可以体验到动态的民族风情。

(九)加强教育,增强主体。“扶贫”与“脱贫”是“外因”与“目的”的关系。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时间点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要求,结合动迁宣传培训工作展开,把加强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感恩教育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及要求等,坚决铲除“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等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自觉抢抓机遇谋发展,杜绝不自重、不自爱、不自强、不感恩等现象发生。一是要“算好帐”。采取对比算账等方式,与搬迁群众算清移民搬迁和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的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增强发展自信和行动自觉,坚决杜绝以“等靠要”甚至通过上访等途径来谋求由政府保障基本生存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强信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的要求,围绕实现“口袋”与“脑袋”能同时富起来目标,不断创新群众工作办法,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教育群众打消思想顾虑,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齐心合力搬迁,共同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三是要“强素质”。针对搬迁群众综合素质偏低的实际,要创新思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措施,着力开展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讲诚信的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多渠道多措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尽快革除生活陋习,提升就业技能,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共建共享和谐小康社会。

(十)增强保障,促进发展。一是组织保障。在强化认识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及其工作机构,健全机制,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突出重点,落实要求,确保实效。二是制度保障。着力健全与推进工作相适应的各项制度,严格按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和项目工程质量、资金、物资、人员安全。三是督查保障。搭建由县级督查部门牵头组成的工作班子,适时开展督查和评价,让督查和评价成为促跨越发展的“推进器”,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安全推进。四是考核保障。将项目建设列为年度单位综合绩效和个人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促进各级干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苦干实干、砥砺奋进,保障项目建设高位推进,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加快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步伐。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开发指挥部 姚世友

招商热线:400-116-9096
投资指南

大姚县 - 基本概况大姚位于云南省北部偏西,东邻永仁、元谋县,南同姚安、牟定县毗邻,西和大理州的祥云、宾川县接壤,北濒金沙江,约62公里江岸,与丽江地区的永胜、华坪县隔江相望。县城金碧镇居县境南部,东南坝子,西北倚山,城随地势起伏,状似荷叶... 更多

投资大姚
  •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立即咨询
  • 企业政策

    企业政策

    立即咨询
  • 厂房仓库

    厂房仓库

    立即咨询
  • 写字楼租售

    写字楼租售

    立即咨询
  • 资金扶持

    资金扶持

    立即咨询
  •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

    立即咨询
  •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
    友情链接:

    姚安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楚雄市招商引资招商网    武定县招商引资招商网    楚雄州产业扶持政策

    大姚土地出租出售     大姚厂房出租出售     大姚仓库出租出售     大姚写字楼出租出售

    大姚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

    您好,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工业用地、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也可直接拨打400-116-9096,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

    电话咨询
    400-116-909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政策
  • 土地厂房咨询
  • 资金扶持咨询
  • 其他相关咨询